查看原文
其他

人民日报:化科技优势为民生福祉(现场评论)

一枚蛋壳仅0.17毫米厚的生鹌鹑蛋,如何剥蛋壳而不破蛋膜?


在不久前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(科博会)上,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展区内,一台机器人引起关注。只见它将“手”伸入一个开口狭小的球状容器,轻松剥开鹌鹑蛋壳,薄如蝉翼的蛋膜却完好无损。其实,这是一款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,能够灵活精准地在2.5厘米的皮肤切口内操作亚毫米级精度的手术。


科技改变生活,科技引领未来。在展览的展厅内,这样的创新成果随处可见。只需“想一想”,就能驱动机械手实现抓取,脑机接口技术可助力脑卒中患者康复;氢燃料电池,工作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,真正实现零污染、零排放;由蛋白结构重塑技术加工而成的大块纤维替代肉足以“以假乱真”……一个个新产品、一项项新技术,着眼群众现实需求,带来全新体验,描摹出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。


从基础研究,到技术突破,再到应用落地,科技创新的链条往往较长。关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,既要着眼成熟落地的应用,也要关注潜力十足的研究。纵观2023中关村论坛,人工角膜、同声字幕眼镜等业已推广的发明创造竞相登场,量子计算云平台、类脑计算芯片等前沿技术成果集体亮相,围绕脑科学、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创新趋势的思维碰撞“火花四溅”。科研与应用、高校与企业、技术与产业间有接口、可互通、常互动,产学研用协同创新、同向发力,创新链才能更有活力。


加强科技研究,应当坚持开放合作。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,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阿德姆·帕塔普蒂安分享了一个细节:每次完成科研后,他会拿出一张世界地图,用大头针标记所有实验室团队人员的出生地。这生动说明国际合作之于创新的重要性。当前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源爆发、交汇叠加的“浪涌”现象,共同应对能源短缺、气候变化、粮食安全等挑战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。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,各国科学家共同攀登“最高峰”、勇闯“无人区”,以开放纾发展之困、汇合作之力、聚创新之势、谋共享之福,才能为科技创新夯基固本,推动研究成果惠及更多人。


加快成果转化,还应发挥协同优势。此次论坛发布一系列倡议,其中不仅有加强基础研究全球合作倡议,还有硬科技创业孵化倡议、大企业生态合作与协同创新倡议等,从打造成果转化孵化器、培养成果转化人才及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等方面呼吁合作。科技成果只有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应用场”,才能提升自身价值。政府加强支持引导,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高校院所完善产教融合机制……推动科技优势更好转化为民生福祉,需要以市场为导向,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协同发力,让更多创新成果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
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,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中关村逐渐成为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热土,中关村论坛也成为全球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发展的“风向标”。新征程上,我们有基础、有底气、有信心、有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以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惠及广大群众,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

版权声明
      本文由“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”公众号编辑,资料来源人民日报。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“转载”,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。

长按二维码关注
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
想了解更多资讯,快来加入我们吧~


往期 · 推荐

北京:凝聚力量提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

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党委开展支部书记和支委培训

一周前沿科技盘点㊺丨一天只有19小时:地球上真发生过这种事,并持续了10亿年!揭示植物抗虫分子机制,让水稻虫害“人防”变“技防”

2023中关村轨道交通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报名通道已开启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